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
新疆天文台目前已有四个独立的野外观测站,并设有“射电天文”、“空间目标与碎片”、“应用天文”三个专业研究室。新疆天文台利用观测环境和地域优势,从事了脉冲星、恒星形成与演化、活动星系核、天体高能过程、脉冲星计时阵以及导航应用等研究工作;开展了微波接收机、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研发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空间目标和碎片观测服务工作,以及卫星导航地面站、GPS站的运行和观测服务等。新疆天文台还开展了人造卫星动力学、GPS动力测地及定时定位等多项观测研究工作,并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新疆天文台还承担着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探测火星的“萤火计划”等多项重要科研任务。
新疆天文台拥有25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系统、中国区域定位系统、GPS卫星定时定位系统、太阳色球望远镜、40厘米精密光电观测望远镜、1米口径大视场天文望远镜、80厘米空间碎片观测望远镜、空间目标观测光电望远镜系统等多项大型仪器设备。全球最大的110米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正处于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和最具有显示度的大科学工程,投入使用后可极大提高我国理论研究及天文实测和技术应用能力,跃入国际前沿水平,及时满足国家在航天测控和深空探测领域的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新疆天文台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多个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扩展到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年来,新疆天文台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共计40余项,新疆天文台科技人员已获得科技奖励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0余篇。
新疆天文台是国内重要的脉冲星观测研究基地、厘米波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基地以及活动星系核观测研究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天文学研究与实测基地、新技术创新基地、应用天文学研究和服务以及天文学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新疆天文台是我国是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不可替代的台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区域定位网等空间学科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台站。
新疆天文台是国际上能够代表中国天文学综合实力的研究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