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校资讯 > 考研大纲 >

2022考研大纲: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考研自命题科目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考研大纲包含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应科目的考试形式、要求、范围、试卷结构等指导性考研用书。今天,为了方便2021年考研的学子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考研大纲: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考研自命题科目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祝考研成功!

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中医综合616

一、中医综合考试科目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占40%中药学占20%中医内科学占40%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单选题 共120题,每题1.5分,共180分。

2.填空题 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3.简答题 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4.论述题 共5题,每题12分,共60分。

三、参考书目

1.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郑洪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钟赣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即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的阴阳属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3.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中土五行)。

5.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6.精气学说的形成过程。

7.精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

8.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的依据是五行的特性;归类方法有直接的取象比类法和间的推演法。

(三)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奇恒之腑的概念。

4.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生理特性:心主通明。

5.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

6.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7.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8.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主蛰藏。

9.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属六腑且为奇恒之腑之一。

10.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生理特性:宜降则和;

11.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12.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

13.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津液藏焉”

14.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

15.五脏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6.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17.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

18.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四)精气血津液神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3.血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4.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津液的代谢过程(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5.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6.气与血的关系。

7.精的代谢、功能与分类。

8.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形式:气化的概念;气化的形式;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9.血的生成、运行;

10.津液的功能。

11.神的生成与神的作用。

12.气与津液的关系

1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五)经络

1.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

3.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任脉、冲脉、督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常用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七)病因

1.六淫的概念: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疠气的基本概念;七情的基本概念。

3.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痰饮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痰饮的形成与致病特点。

4.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致病特点以及瘀血致病的病证特征。

5.六淫与六气的概念区别: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6.疠气的发病途径与共同致病特点。

7.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8.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致病特点。

(八)病机

1.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发病、邪气与发病、正邪相搏与发病)。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影响发病的类型(包括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合病与并病)和疾病复发的特点、类型、诱因。

5.精气血的失常;精气血津液失常与关系失调。

6.内生“五邪”的病机

7.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8.疾病传变的形式。

(九)养生与防治原则

1.既病防变的含义。

2.正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与反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3.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4.调整阴阳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5.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6.预防的概念、治未病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7.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的含义。

8.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

9.调理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10.扶正祛邪的概念、含义及其应用。

二、中药学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二)中药的炮制

1.中药的炮制的目的。

2.中药炮制一般方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其他制法

(三)药性理论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确定四气的依据。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升降沉浮的猪要依据,升降沉浮与所疗疾病的关系。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归经的确定依据,归经的理论基础,归经的表达方法。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毒性的概念,确定有毒无毒的依据。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四)中药的配伍

1中药配伍的目的。

2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含义。

3君臣佐使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五) 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

(六)用药剂量与用法

1用药剂量

2煎煮时间与方法

(七)解表药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麻黄、桂枝、紫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药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3麻黄与桂枝、防风与荆芥功用的异同。

4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等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5.淡豆豉、浮萍、木贼、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等药的功效主治

(八)清热药

1清热药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大青叶、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等药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3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金银花与连翘;牡丹皮与赤芍;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功用异同

4天花粉、芦根、决明子、龙胆草、苦参、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紫草、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等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秦皮、白鲜皮、重楼、紫花地丁、败酱草、大血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熊胆、银柴胡、胡黄连、白薇、寒水石、淡竹叶、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拳参、白蔹、漏芦、千里光、山慈菇、四季青、金荞麦、地锦草、绿豆、半边莲、委陵菜、翻白草等药功用。

(九)泻下药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甘遂、京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大黄与芒硝功用异同

5.番泻叶、芦荟、千金子、商陆、芫花的功用。

(十)祛风湿药

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独活、木瓜、威灵仙、川乌、蕲蛇、秦艽、防己、狗脊、桑寄生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五加皮、豨莶草、雷公藤、蚕沙、路路通、桑枝、丝瓜络、雪莲花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独活与羌活功用异同。

5.雷公藤、老鹳草、松节、乌梢蛇(附:蛇蜕)、寻骨风、伸筋草、海风藤、青风藤、雪上一枝蒿、丁公藤、昆明山海棠、络石藤、穿山龙、臭梧桐、海桐皮、千年健、鹿衔草、石楠叶等药物的功用。

(十一)化湿药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苍术、厚朴、藿香、砂仁、佩兰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藿香与佩兰功用异同

4.草果、草豆蔻、白豆蔻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十二)利水渗湿药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金钱草、海金沙、虎杖、萆薢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猪苓、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香加皮、泽漆、蝼蛄、冬瓜皮(附冬瓜子)、葫芦、玉米须、荠莱、萹蓄、瞿麦、地肤子、石韦、通草、冬葵子、灯心草、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等药物的功用。

(十三)温里药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附子、肉桂与干姜功用异同。

4.花椒、丁香、小茴香、高良姜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荜茇、荜澄茄、胡椒功用。

(十四)理气药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橘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乌药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橘皮与青皮;枳实与枳壳功用比较。

4青皮、川楝子、沉香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佛手、柿蒂、荔枝核、青木香、香橼、天仙藤、大腹皮、刀豆、甘松、九香虫、娑罗子、绿萼梅、玫瑰花、檀香等药物的功用。

(十五)消食药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山楂、神曲、麦芽功用比较。

4谷芽稻芽、鸡矢藤、隔山消、阿魏等药物的功用。

(十六)驱虫药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功用。

(十七)止血药

1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小蓟、地榆;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大蓟与小蓟;三七、茜草与蒲黄;艾叶与炮姜功用比较。

4大蓟、槐花、白茅根、侧柏叶、蒲黄、炮姜等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苎麻根、羊蹄、降香、花蕊石、仙鹤草、藕节、棕榈炭、血余炭、紫珠、灶心土等药物的功用。

(十八)活血化瘀药

1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2药物: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桃仁、丹参、牛膝、土鳖虫、骨碎补、水蛭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郁金与姜黄;红花与桃仁功用异同;川芎与丹参;莪术与三棱功用异同

4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姜黄、鸡血藤、泽兰、五灵脂、王不留行、穿山甲、虻虫、马钱子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枫香脂、月季花、凌霄花、血竭、苏木、自然铜、儿茶、刘寄奴、斑蝥等药物的功用。

(十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半夏、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百部、桑白皮、葶苈子、苦杏仁、苏子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半夏与天南星;桑白皮与葶苈子;款冬花与紫菀;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苦杏仁与紫苏子、苦杏仁与桃仁等功用比较。

4天南星、竹茹、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白果、枇杷叶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禹白附、皂荚、天竹黄、竹沥、昆布、海藻、黄药子、海蛤壳、胖大海、瓦楞子、礞石、海浮石、猫爪草、胡颓子叶、洋金花、矮地茶、满山红、华山参、罗汉果等药物的功用。

(二十)安神药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朱砂、磁石、龙骨、酸枣仁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酸枣仁与柏子仁;朱砂与磁石功用异同

4远志、柏子仁等药物的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琥珀、首乌藤、合欢皮、灵芝、缬草等药物的功用

(二十一)平肝息风药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石决明、牡蛎、代赭石、钩藤、天麻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钩藤与天麻;全蝎与蜈蚣;决明子与石决明;龙骨与牡蛎功用异同

4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牛黄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罗布麻、紫贝齿、生铁落、珍珠功用。

(二十二)开窍药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其禁忌证

2麝香、石菖蒲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麝香与冰片功用比较。

4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二十三)补虚药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人参与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杜仲与续断;麦门冬与天门冬;龟甲与鳖甲;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北沙参与南沙参功用比较

4西洋参、山药、大枣、太子参、巴戟天、仙茅、肉苁蓉、锁阳、益智仁、补骨脂、天冬、玉竹、石斛、百合、沙苑子、楮实子、墨旱莲、女贞子、紫河车、冬虫夏草、龙眼肉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扁豆、蜂蜜、饴糖、刺五加、绞股蓝、沙棘、红景天、蛤蚧、海狗肾、海马、蛤蟆油、羊红膻、紫石英、韭子、胡桃肉、胡芦巴、阳起石、南沙参、黄精、明党参、黑芝麻、桑椹等药物的功用。

(二十四)收涩药

1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

2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五味子与乌梅;肉豆蔻与豆蔻;莲子与芡实功用比较。

4.诃子、肉豆蔻、莲子、芡实、五倍子、海螵蛸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5.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覆盆子、金樱子、椿皮、刺猬皮、鸡冠花等药物的功用。

(二十五)涌吐药

1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常山、瓜蒂、胆矾功用。

(二十六)攻毒杀虫止痒药

1本章药物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硫黄、雄黄、蟾蜍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蛇床子、白矾、大蒜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蜂房、土荆皮、樟脑、木鳖子等药物的功用

(二十七)拔毒化腐生肌药

1本章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升药的性、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炉甘石、硼砂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砒石、铅丹、轻粉等药物的功用

三、中医内科学

(一)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瘿病。 (二)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三)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鉴别比较。 1. 感冒与温病早期。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 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 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 风热咳嗽与肺痈。 6. 肺痈与肺痨。 7. 哮证与喘证。 8. 实喘与虚喘。 9. 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 肺胀与心悸、水肿。 11. 肺痨与虚劳。 12. 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 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 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 胸痹与真心痛。 16. 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 惊悸与怔忡。 18.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 癫、狂、痫证。 20. 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 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 刚痉与柔痉。 23. 暑厥、气厥、蛔厥。 24. 头痛与眩晕。 25. 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 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7. 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8. 呃逆与干呕、嗳气。 29. 泄泻与痢疾。 30. 腹痛与肠痈。 31. 胃痛与真心痛。 32.急黄、阳黄、阴黄。 33. 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4. 积证与聚证。 35. 鼓胀与水肿。 (四)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1. 感冒与咳嗽。 2.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 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 哮证与喘证。 5. 咳嗽与喘证。 6. 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 肺胀与心悸、水肿。 8. 胸痹与心悸。 9. 心悸与不寐。 10. 泄泻与痢疾。 11. 呕吐与反胃。 12. 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 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 淋证与癃闭。 15. 淋证、癃闭与水肿。 16. 消渴与中风、胸痹。 17. 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 头痛与眩晕。 19. 头痛、眩晕与中风。

20.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1. 肺痨与虚劳。22. 痹证与痿证。23. 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五)下列医家医著关于中医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3.《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4.《血证论》论治血四法。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6.《金匮要略》论胸痹。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9.《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11.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12.《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13.《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14.《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15.《外科正宗》论瘿病。16.《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17.《内经》论痹证。18.《内经》论痿证。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2考研大纲: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考研自命题科目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考研大纲的信息,尽在“考研大纲”栏目,希望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标签: 新疆医科大学2022年考研大纲

推荐课程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首页 报考 备考 院校 专业 复试 调剂 问答